您好,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娄底分市场欢迎您!
 您当前位置:创新资讯

“郴”势而上 智创高新丨柿竹园:靠“科技魔法”改写行业剧本

发布时间: 2025年07月09日

编者按:科技创新是企业与园区发展的核心动力。在郴州高新区,一批企业以创新为驱动,突破技术瓶颈,提升竞争力,实现跨越式发展。企业的创新成果汇聚成强大动能,推动园区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。红网时刻新闻推出《“郴”势而上 智创高新》系列报道,带您探寻这些企业的创新故事与成就。

四月的北京,春意浓浓,一场权威的科技成果评价会激荡人心。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柿竹园公司”)的“南岭成矿带复杂钨锡资源选冶联合清洁提取技术”,被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专家组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。

该项科研成果一举攻克微细粒钨锡浮选回收、中低品位混合精矿加压浸出等行业性难题,实现钨回收率提升3个百分点、锡首次有价回收及冶炼能耗降低20%以上的显著成效。

这是柿竹园公司取得众多科创成果之一。这些成果的背后,是柿竹园公司数十年深耕科技创新、推动产业升级的战略布局与生动实践。

破局战略资源困局

钨和锡,是现代工业的“牙齿”与“血液”。钨合金是穿甲弹、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核心材料,锡则是电子焊接、锂电池电极的关键元素。

但全球钨锡资源分布极不均衡。公开数据显示,中国钨储量约占全球55%,锡约占26%,同时还面临“富矿渐少、贫矿难选”的困境。

柿竹园矿区更是典型:143种矿物共生,钨铋储量全球第一,却因“微细粒嵌布、低品位混杂”,长期制约资源利用效率。

柿竹园公司万吨技改项目运输巷道全线贯通。(资料图)

传统选矿技术面对这种“沙子里淘金”的挑战,钨回收率在70%左右徘徊,锡更是“零有价回收”。柿竹园的科研团队联合中南大学,在实验室里探索四年多,终于研发出“双pH双流程钨—钨锡选矿”新工艺。

这项技术让钨回收率跃升至73%,锡从无到有实现产业化,每年新增效益超千万元。

更深远的布局在于技术标准输出。他们研发的钨锡混合精矿连续浸出装备,已向国内外同行推广;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,正重塑全球复杂矿选冶规则。

锻造强大人才引擎

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。柿竹园公司构建了院士领衔、博士挂帅、骨干攻坚的三级人才梯队,通过“项目+团队”模式培育技术骨干。

柿竹园公司科研团队正探讨技术。(资料图)

在钨锡混选工艺攻关中,由中南大学专家与公司技术骨干组成的专项团队,历时四年完成实验室试验、半工业试验到工业应用的全周期研发,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、技术与生产无缝对接的协同机制。

公司还通过“揭榜挂帅”“党员突击队”等形式,激发一线创新活力。选矿厂的技术团队自主设计安装浮选机、离心机,边生产边改造,仅用三个月就实现新工艺稳定量产。这种“工程师在现场、创新在一线”的文化,让技术迭代周期缩短40%。

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实践

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天平上,柿竹园走出一条独特路径。他们摒弃“采富弃贫”的传统模式,投资20.2亿元建设万吨技改采选尾矿项目,把低品位矿石“吃干榨尽”。

通过盐磷混酸-纯碱压煮两段浸出工艺,冶炼渣量减少30%,能耗降低20%,同步回收锡、铋等伴生金属。这种“无废矿山”理念,让尾矿变成建筑材料、井下涌水100%循环利用,年节水超百万吨。

柿竹园的5G+智能采矿控制中心。

智能化更是颠覆了传统矿业的想象。走进柿竹园的5G+智能采矿控制中心,工作人员轻点鼠标,井下无人驾驶铲运机自动出矿、远程操控凿岩台车精准打孔。通过岩体地压微震监测系统,能实时预警矿压变化,安全事故率下降80%。这种“少人化、无人化”作业,让百年老矿焕发新生机。

从“柿竹园法”开创企业命名选矿法的先河,到“选冶联合清洁提取技术”登顶国际领先,柿竹园公司用实践印证:唯有科技创新,才能突破资源开发的天花板,实现从“吃干榨尽”到“高质高效”的跨越。

来源:红网时刻


主办单位:娄底市科学技术局

建设/运营单位:娄底诺为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/ 技术支持:长沙诺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
娄底市科学技术局版权所有

服务热线:400-606-6048 / 监督电话:0738-8313771


公安备案号 :  43110302000213

ICP备案号:  湘ICP备10209074号-33